Skip to content

ZFBZ25

肺失宣泄,肺气不足
肺失宣泄,肺气不足
表现特征
少气乏力,稍有劳作则气喘吁吁,呼吸气促;人体抗病能力低下,容易感染外邪,易于感冒,多有畏寒、流清涕之证;遇寒冷易发作鼻窦炎;常见皮肤干燥、皱缩、瘙痒,秋冬气候干燥时尤其突出;常可导致肾阳不足,使水液运行不利,出现尿频数,余沥不尽。
治疗调理
中药方剂
1.肺脏虚损、肺气不足
(1)证候气短喘促,或咳嗽,声音低微,神疲乏力,血压偏低,面色淡白或自汗,舌淡苔白、脉虚无力者。
(2)治则补益肺气。
(3)主方保元汤加五味子。
(4)方药人参、黄芪、生姜、五味子、炙甘草,加水煎煮,取汁,日服3次;或用开水浸泡,代茶饮。也可用人参胡桃汤加五味子:人参、胡桃仁、生姜、五味子,加水煎煮取汁,日服3次。
2.易患风寒感冒者
(1)证候鼻塞、头昏头痛、恶风寒、疲倦乏力、舌苔薄白、脉浮无力者。
(2)治则全身疲倦,恶寒无力。
(3)主方玉屏风散加紫苏。
(4)方药黄芪、白术、防风、生姜、紫苏。加水煎煮取汁,日服3次。未患感冒,当益肺气固表,宜用玉屏风散(前方去紫苏)煎汤口服,1日2次。或用玉屏风丸1次6克(或冲剂),1日2次。也可用北芪片1次片,1日2次;或用人参北芪片,1次片,1日2次。
3.虚寒性慢性鼻窦炎
(1)证候头昏、恶寒、自汗等。
(2)治则以补肺气为主,兼以通窍、解毒。
(3)主方鼻通宁滴剂滴鼻,或用鼻通丸,均加服北芪片。
(4)方药辛荑、苍耳子(鼻通宁滴剂)。用法:1次~2滴,每日3次。辛荑、不食草、白芷、薄荷、黄芩、甘草(鼻通丸),用法:1次丸,1日2次。
4.肺气阴两虚兼肾阴不足
(1)证候阴虚内热、舌红口干、干咳少痰、手足心发热、失眠盗汗、梦遗失精、大便干燥等症状。
(2)治则滋肾润肺、清虚热止干咳的作用。
(3)主方补阴煎加减。
(4)方药生地、麦冬、天冬、北沙参、地骨皮、女贞子、天花粉、甘草。
5.肺气虚兼肾阳不足
(1)证候形寒而畏冷、清涕不收、小便频数、余沥不禁者。
(2)治则补气温肾。
(3)主方保元汤。
(4)方药人参、黄芪、肉桂、生姜、炙甘草。加水煎煮取汁,口服1日~3次。
饮食调理
1.百合10克,杏仁6克,赤小豆60克,白糖少许.先将赤小豆洗净,加水适量,与粳米一起,先以大火煮沸,然后在半熟的粳米锅内加入百合、杏仁、白糖,以文火同煮至热即成适用于肺阴虚,虚火旺盛,素有口干、口苦者.
2.枇杷叶15克,鲜芦根15克以水煎煮取汁去渣代茶饮适用于肺热,口干咳嗽者.
3.黄芪30克,粳米50克.先用水煮黄芪取汁去渣,再用汁煮米做粥,晨起空腹食用
4.人参3克,胡桃肉三个用水煮熬一小时,饮汤后将参及胡桃肉一起食用.适用于肺肾气虚,动则气喘者
针灸、推拿按摩
1.补肺益肾的列缺穴。
列缺穴位的位置:两手虎口交叉相握,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,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。
列缺穴是穴位三经交会处,因此不仅对于肺经,还对大肠经和任脉的经气都具有调节作用。可以通过这个按摩这个穴位达到补肺气的效果,并且还对糖尿病、耳鸣、眼睛干涩有很好的调节作用。
2.太渊穴补肺气。
太渊穴是手太阴肺经的原穴,也就是肺中元气聚集最多的地方。
肺气都是从此穴源源不断地流出抵达全身各处的。所以,在这个穴位上刺激,就能够最有效地促使经络中的肺气回归肺脏中潜藏,以补肺气之虚。
3.恢复活力的关元穴。
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。在脐下3寸,腹中线上,仰卧取穴。
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、补益下焦之功,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。经常按摩此穴位不仅可以补肺气还能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。­

Back To Top